你知道臊子面的历史和来历吗?-唯典餐饮美食文化
 

来历传说

你知道臊子面的历史和来历吗?

发布时间:2019-08-23
来源:唯典餐饮美食文化

在众多的面食中,兰州牛肉拉面、山西刀削面和岐山臊子面,堪称中华面食三绝。岐山臊子面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吃法特别,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确实值得一吃。

你知道臊子面的历史和来历吗?


岐山臊子面也是西安唯典隔两天就要培训的主要项目之一,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它的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红油浮面,汤味酸辣,筋韧爽口,老幼皆宜。下面来自西安唯典陕西小吃培训中心的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正宗岐山臊子面的来历。

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孕育出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八百里秦川”诞生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岐山臊子面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陕西民间流传的谚语这样描述臊子面:“岐山手工臊子面,擀面特薄似蝉翼,抻得纤细如发丝,水沸下面滚三滚,捞到碗里一窝丝,放上臊子浇上汤,只吃面条不喝汤,酸辣味美馋死人。”仔细说来,就是一碗正宗的岐山臊子面,必须做到“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九个字。

面条必须是手工擀制而成,要做到“薄、筋、光”,即面薄条细、柔韧筋道、光滑顺溜。臊子汤是岐山臊子面的灵魂。臊子原指肉末,现按照配料的不同,可以分为肉臊子和素臊子,岐山臊子面主要使用肉臊子。首先将肥瘦相间的猪肉切成薄片,在热油锅中翻炒,加入盐、生姜、陈醋、辣椒面等调料炒熟。再炒好豆腐、黄花菜、木耳、胡萝卜,放在碗中作为底菜。鸡蛋摊成蛋皮,然后切成菱形小块。臊子的颜色讲究一红、二白、三黄、四绿、五黑,即红色的胡萝卜、白色的豆腐、黄色的蛋皮、绿色的蒜苗、黑色的木耳。面条煮熟后捞入碗中,浇上滚烫的汤,放上臊子和鸡蛋,再撒上点蒜苗作为漂菜,再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辣椒油、醋和盐,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臊子面就完成了。“煎、稀、汪”指的就是面汤滚烫、汤多面少、热油覆汤。臊子面吃起来的口感是“酸、辣、香”,分别来自于岐山醋的酸味、油泼辣子的辣味和臊子的独特香味。

你知道臊子面的历史和来历吗?


岐山臊子面的来历根据《岐山县志》提供的说法是,古时,周人由豳(bīn)(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迁至岐之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在渭河边和北原上繁衍生息。一直到西周时期,周文王在岐山每天除了算卦以外,偶尔也外出狩猎。有一天,周文王得知渭河边上有一条蛟龙经常兴风作浪,残害黎民百姓,使得数万人流离失所。盛怒之下的周文王大怒,便让士兵们放箭,最终将蛟龙射死。

周文王走进一看,这条蛟龙有好几千斤,这对好久没有打牙祭的周文王来说简直不要太开心,于是文王命人将蛟龙抬回去剁成很小的肉块做成蛟龙汤,周文王亲自掌勺,从此老百姓们便安居乐业的生活在一起了。

其实这个故事肯定不会是真的,但是这个套路岐山人倒是学的溜极了,据说有一年当地的树林里闹一种害虫,以当时的农药根本杀不死它。结果林业局的某位领导亲自出马抓了几只做研究,顺手油炸,随后尝了一口,觉得还挺好吃的,于是两年之后,虫患便灭绝了。

说回周文王斩蛟,其实蛟龙存在于世界就是为了让英雄们去砍的,至于砍多少,那就看人们编故事的能力如何了。

其实文王斩蛟的故事并没有说完,剁碎了的蛟龙被煮在汤锅里,导致其实岐山臊子面中的面倒无所谓,但是肉汤却是有限的,不断添水的肉汤对于后分到汤的人来说极不公平,因此人们在吃完面以后,会顺手将面汤倒回锅里,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在肉汤的滋养下吃到蛟龙肉了。

你知道臊子面的历史和来历吗?

想了解和学习正宗陕西小吃的朋友可以关注微信:18109282056,来自西安唯典陕西小吃培训的小编会不定期的发表一些陕西传统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简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联系西安唯典学小吃哟,小编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绍过各种小吃技术、配方、设备、文化、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