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陕北,革命的发源地,红色旅游的圣地,吃小米饭,喝南瓜粥,今天我们不去游宝塔山,不去逛枣园,而是来一起说一说陕北榆林佳县的美食:马蹄酥。
榆林多元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风俗,其中地方美食种类繁多、独具特色。豆腐宴、砂锅扁食、拼三鲜等地方风味入选中华名小吃,靖边剁荞面、清涧煎饼、横山炖羊肉、府谷黄米饭、米脂驴板肠、子洲馃陷、佳县马蹄酥、吴堡空心挂面等等,备受游客青睐。
马蹄酥又名蜜碗提起这个马蹄酥,因形似马蹄而得名,它产生和发源出名于陕北佳县,一个以种植小麦、小米、高梁为主的北方地区,所以它像北方人爱吃的水晶饼一样,属于糕点类美食。马蹄酥原是佳县民间走亲访友时的名贵糕点,是用精粉、猪板油、蜂蜜和白糖等为原料制成,色泽褐黄,纹层清晰,脆酥绵甜,且耐存放。
关于马蹄酥的来历,西安唯典陕西小吃培训中心的小编了解到在民间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唐时,长孙皇后产后得了疑难重症,不论什么佳肴美味都吃不下去。一日,大臣魏征进宫探病,问了娘娘的饮食,太宗叹了一口气说:“皇后百样补品都不想吃,日渐消瘦,如何是好?”魏征奏道:“为臣听说葭县(现改为“佳县”)有一位张厨师善做民间小吃蜜碗,病人最喜食用,何不召来一试。”太宗闻奏,立即派人将张厨师传进宫中御膳房。
第二天一早,张厨师亲自给娘娘送去烹制的美食。娘娘见盘中所盛之物不是常见的水陆八珍,而是一个金灿灿的小碗,就发生了兴趣。她端起盘子仔细看了一阵以后,轻轻咬了一口,只觉得又酥又软,美不可言。接着又一口一口地慢慢品尝,吃得一点不剩。
从此,娘娘胃口渐开,每天除吃两个蜜碗外,还吃一些别的东西。过了一个月,娘娘脸色渐渐红润,过了三个月,已经完全康复,太宗大喜,以黄金百两、彩缎百匹重赏了张厨师。从此蜜碗名传中外。
马蹄酥有几百年的制作历史,它的制作方法相对简单:每三斤白面,加十个鸡蛋和一斤蜂蜜,将面和匀,擀成半寸厚,切成手掌大的方块,捏成碗状,入油锅炸熟即可食用。 马蹄酥色泽褐黄,纹层清晰,脆酥绵甜,存放时间长,不易变质,是佳县著名的传统风味食品。
做好的马蹄酥外形看起来非常的漂亮和吸引眼球,首先是粉红色的食用色素点缀于最上面,虽然是粉红色,但它可以吃,吃后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少量放于最上面,起到了点缀美观的作用。然后是雪白色的、类似于马蹄形的面团。因为它外形像一匹俊马的马蹄子,所以大家就给这个美食起了个马蹄酥的美名。
这个面团是马蹄酥的主要食用物,呈雪白色,像千层饼一样,一层一层,非常薄的层次,叠加在一起一样,上面点缀了粉红色的食用色素。 把马蹄酥拿在手中,感觉都不敢使劲接触一样,如果使劲一捏,立刻就会破碎成细小的面渣一样,手劲重一点,马蹄酥就会发出咯噌咯噌的清脆响声。吃到嘴里,入口即化,又酥又脆,口感非常好,吃的满口流油,但是给人的感觉是不油腻,让人吃了一口还想再来一口。但这种食物有一个缺点,需要热的时候吃,这样口感味道都非常不错。如果冷了,大家可以把它加热,然后再品偿。
第一道工序就是和面,和面时要在面粉中加入一定的猪油,这样和出来的面才会酥,才会出现油而不腻,才会出现千层饼的层次感,这样制作成马蹄酥的酥子。
第二道工序是制作水面,水面是用水和面时加一点猪油,然后把这个和好的水面揪成一个一个的剂子,把刚才做好的酥子包在里面,包成马蹄形状,像一个马蹄形状的包子一样。
第三道工序就是用油炸,这个油炸过程非常讲究,非常考验制作人的手艺,不像我们炸油条一样,高温下放进去就可以往外捞了,这个炸马蹄酥的过程油温不能高,当油有一点点温度时就把做好的马蹄酥面团放入锅中,需要边泡边炸,大约四十分钟后,当颜色还是雪白色时就可以往外捞了,如果控制不好,一个是颜色就会变深,变深就说明油温高了,炸过了。
第四道工序就是往炸好的马蹄酥上撒一些粉红色的食用色素,摆盘,往盘子上增加一些绿色不能吃的配饰,这样就可以端盘上桌供客人品偿了。
想了解和学习正宗陕西小吃的朋友可以关注微信:18109282056,来自西安唯典陕西小吃培训的小编会不定期的发表一些陕西传统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简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联系西安唯典学小吃哟,小编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绍过各种小吃技术、配方、设备、文化、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