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陕西省地级市,简称“汉”,古称南郑、兴元、梁州、天汉。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山脉,南屏巴山浅麓,辖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留坝县、勉县、佛坪县、略阳县、宁强县、西乡县、镇巴县、洋县2区9县。
汉中市因汉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汉”之美称。被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城镇之一,被誉为“汉人老家”。汉中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陕南地区最大城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连接枢纽,是西安到成都的必经之地,也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春秋时期,汉中为蜀地,后为楚夺得。楚国凭此地四塞之险,而能与秦抗衡。战国时期,汉中成为秦楚的互争之地,至秦惠文王十三年,秦国最终夺得汉中,去地六百里,置汉中郡。秦末,刘邦忍辱负重来到汉中,就封汉王,凭借汉中的地利,收用巴蜀,操练士卒,进而暗渡陈仓,还定中原.为日后汉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汉初年, 张鲁据此,凭险自雄,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与朝廷分廷抗争长达20余年.之后蜀主刘备率军北上汉中,击溃曹军,在此自立汉中王,终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岂知帝业高, 煌煌汉中起”,陆游对汉中在两汉,三国时的重要历史地位,作了如此高度的评价并非过誉.再整个唐代,汉中一直是巴蜀的屏障,关中的后援。唐僖宗,唐德宗都因躲避战乱而驻扎在汉中,在此休养生息,关注和左右着朝廷的安危。宋室南迁,汉中以其形胜之地,而成为南宋朝廷的抗金重镇。爱国将领吴玠,吴璘以秦岭为屏障,扼守险关要隘,遏制了金兵的南进,维持了朝廷的延续。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汉中对历代战略家,军事家进军西南,统一全国,推动朝代的更替和社会的进步,在战略位置上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汉中城的历史也十分悠久。他的形成可以上述到公元前771年。所谓郑民南迁,因居此而有南郑之称。秦厉公二十六年,秦“左庶长城南郑”,这是关于汉中筑城的重要记载。刘邦为汉中王时对汉中城进行了扩充。其时“大城周四十二里,城内有小城,南凭津流,北结环雉,金镛漆井,皆汉所创筑”。近年来,在汉中市内出土了许多汉代的陶制水井圈和下水管道,证实了汉城于今城基本同址。
汉代以后,历代多有修城之举,尤其是明代洪武三年,知府费震在宋城的基础上对汉中城进行了重修,基本上奠定了汉中城今日的格局,清代除沿用明城墙作防御外,还在商业繁华的东关修筑土城,与府城相连,构成了城外有城的特殊格局。直到六十年代,明代城墙仍然保存得比较完好。
汉中古城,自秦汉以来“人民丛聚,城郭岿然,树表分道,列为市里,四通八达,路区相连”。至清代,这里商贾辐揍,会馆林立。“虽繁盛不及长安,亦陕西第二都会。” 市内铺面颉比鳞次,行店大院古老深邃。反映着城市专业街道特点的伞铺街,碗铺街,管子街,皮坊街,会馆巷等至今都沿用其名。诸多的民居街巷,庭院仍保留着传统的风貌。
汉中小吃,主要包括粉皮子、汉中菜豆腐、汉中面皮、石门麻辣豆瓣鱼等。不过来自西安唯典陕西小吃培训中心的小编今天介绍的可不是汉中美食,今天给大家介绍汉中市两区九县名称的由来。
因古汉台而得名
古汉台,位于汉中市东大街。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四月,刘邦在南郑(今汉中市)就汉王,此地曾为刘邦驻马毕之所。西汉立国之初,汉中太守田叔在此“置名材,立官室”,为刘邦建造了行宫。后人称之为汉台。
解放前,今汉中市区一直为南郑县治。1949年12月6日,汉中解放之日即析南郑城郭(即:原城关镇、汉水、石马二乡),置南郑市,南郑县治东迁十八里铺(今汉台区铺镇)。1954年1月,南郑市改为汉中市,这是汉中作为城市名的开始。1959年全国并大县时,将南郑县全部及褒城县、黎坪中心区之一部并入汉中市;1961年9月恢复南郑县建制,并以汉水为分界南北划分;1964年8月改为汉中县,1980年9月重改汉中市;1996年6月改为汉中市汉台区。
郑民南奔,故以南郑
其名始于春秋初年,前770年,居住在今陕西华县一带的郑国人,因犬戎入侵,国破,一部随周平王东迁进入今河南境内,是为“新郑”(今河南新郑市);另一部分向南沿秦岭谷道进入汉水上游,是为“南郑”。《水经注》亦有“(郑)恒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的记载。
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始置县(治今汉中市区)。解放后,南郑县城迁至铺镇。1958年—1961年南郑县曾一度被撤销,并入汉中市。1961年9月恢复建制时,县城乃迁周家坪(今县城)。
取“始城而冀其巩固”之意
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始置成固县,取“始城而冀其巩固”之意。古代“成”“城”通假,南朝刘宋时加“土”于“成”,相延迄今。
因“沔水”而得名
秦汉时期,汉水被称为“沔水”。西汉初,在今县城东旧州铺始置(年代暂无考)沔阳县(水之北称“阳”)。南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改兴州(治今略阳县)为沔州;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迁沔州于今勉县旧州铺。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降沔州为沔县。1959年全国并大县时,将原褒城县褒河以西地区及黎坪中心区部分并入;1964年9月,因“沔”字生僻难认,经国务院批准改“沔县”为“勉县”。
因洋川而得名
据《汉中府志》载:“洋以川名,旧治在西乡祥河之上,祥河之川,其后改祥为洋”。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始置洋州,故址在今西乡东南20里处的祥河(今泾洋河)岸上。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洋州迁至今洋县县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降洋州为洋县。
因西乡侯张飞而得名
三国时,刘备曾封张飞为西乡侯。后,蜀汉设南乡县(年代暂无考)。晋太康二年(281年),因西乡侯张飞“曾寄采食于此”而改名西乡县。
原名“宁羌”,取“宁定羌氐”之意
宁强,古代曾为羌、氐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分绵谷县(治今广元市)北部置金牛县,治通谷镇(今大安镇)。此为宁强设县之始。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平洮州(今甘肃临潭)羌乱后,设宁羌卫(军事驻地)于徽州(今甘肃徽县);据地方志释义:“其曰宁羌,盖亦辑宁氐羌,以羌之永宁耳。”三十年(1397年)九月,迁宁羌卫于羊鹿坪(今县城);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设宁羌州,州、卫并存。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为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元旦改为宁强县。于右任先生曾为此题写新县名曰“安宁强固”。1959年并大县时,将原黎坪中心区大部并入。
“用武之地曰略,象山之南曰阳”,故名略阳
秦汉时,为氐、羌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三国时,诸葛亮派大将陈式筑武兴城,这是略阳筑城之始。东晋太元十一年(382年),设东益州武兴县;西魏废帝二年(553年)东益州改为兴州。南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诏改兴州为沔州,顺政县改为略阳县,略阳之名即延续及今。
处巴山腹地,“境内有大小巴山,置县以镇摄之意”,故名镇巴
东汉和帝永元七年(95年),为“定远侯”班超的“采食之邑”。清嘉庆七年(1802年),分西乡县南二十四地置定远厅。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为定远县;民国三年(1914年)一月,因安徽、四川、云南也有定远县(四川改为武胜县,云南改为牟定县),即改为镇巴县。
因境内有“留侯祠”而得名
明清以前,本名“刘坝”。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析凤县南部置留坝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留坝县。1958年撤销,并于凤县;1961年恢复原境,将原并入汉中市的褒城县东北部(即马道区)划入县境。
因原县城在佛爷坪(今周至县厚畛子镇老县城)而得名
清道光五年(1825年),划周至、洋县部分地区设佛坪厅。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改为佛坪县;民国十五年(1926年),因匪患猖獗而迁县城于袁家庄(今县城)。1959年曾撤消并入洋县、周至、石泉等县;1961年9月恢复原境 。
想了解和学习正宗陕西小吃的朋友可以关注微信:18109282056,来自西安唯典陕西小吃培训的小编会不定期的发表一些陕西传统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简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联系西安唯典学小吃哟,小编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绍过各种小吃技术、配方、设备、文化、历史的!